7月12日,入伏。炽烈的阳光,嘈杂的蝉鸣,无一不在提示人们,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。然而有这么一群人,即使在高温天气里,他们仍要穿上好几层厚厚的服装,在炽热的镁光灯下,演绎出人生百态、喜怒哀乐。他们是戏曲演员,在缤纷光影无法照耀到的角落里,只有他们自己知道,为让观众看上一出好戏,全团演职人员挥洒了多少汗水。
上台之前:层层妆扮闷热不堪
7月17日,省气象台正式宣布浙江出梅。当日气象预报显示,最高气温达34摄氏度。中午十二点左右,正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,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。在南明街道挂帘山村,村中搭起的简易帐篷里,调腔剧团的演员们已经匆匆吃过午饭,开始化妆、穿行头。
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只有一台风扇吹着热风,梅雨天的潮气尚未散去,演员们全身都是粘嗒嗒的,豆大的汗珠一刻不停地从额头上、鼻尖上滚落下来。一个妆面尚未完成,刚擦干的汗水又流了下来,只得轻轻用纸巾吸干汗水,继续涂上厚重的妆粉、油彩。
“夏季演出,我们都是一边化妆一边流汗、一边流汗一边补妆,往往要涂好几层才能把妆化好。一旦妆面完成,流汗也不能擦,只能轻轻吸干,防止妆容花掉。”饰演许仙的小生演员俞臻杰一边细致地勾勒眉形,一边向记者解释。
旦角的妆扮更复杂些,勒头、贴片子、上水钻、戴发包……一套行头下来,头上重了几斤,整个脑袋被包得密不透风,十分闷热。在随后的演出中,她们还要顶着这套沉重的头面,带着全身的汗水,完成盗草、水漫金山等武戏场面,翻转腾挪、一招一式间的艰辛,外人并不知道。
随后,演员开始穿戏服。记者留意到,他们先在自己的短袖衫外穿上一件白色的水衣,随后再穿上宽大的外袍,彩裤也需要穿在自己的裤子外面。三层上衣、两层裤子,在大夏天里,恐怕只有戏曲演员们才会这么穿。据介绍,穿水衣是为了吸汗,戏服由于工艺特殊,一般不能直接清洗,所以要做好防护措施,避免脏污。
“旦角的衣服还算比较单薄,昨天我们演了《三箭定天山》《闹九江》,武生、老生戏份较多。这些角色为了显得挺拔魁梧,还要在戏服内加一件胖袄,就是棉背心,更考验演员的耐热能力。”工作人员一边协助演员换装,一边说。
下得台来:无怨无悔只为百姓
随着锣鼓响起,演员渐次登台,台上的故事引人入胜,台下的观众摇着蒲扇,看得欢喜。考虑到夏日午后或有雷阵雨,临时舞台搭建在密不透风的帐篷里,在数盏聚光灯的炙烤下,舞台仿佛一个不断升温的火炉,演员们踩着厚底靴、穿着数层戏服、顶着厚重的盔帽,一板一眼毫不含糊,丝毫不在乎汗水已经淌满脸颊、湿透衣背。
当日下午三点多,依旧暑热难耐,舞台上的故事已接近尾声,部分角色的戏份已全部完成。一位演员下得台来,在简易后台里脱去戏服挂好,再脱下水衣,挂在仅有的一台电风扇前。记者伸手摸了一下,水衣已经全部湿透了,几乎可以拧出水来。再看该演员,她穿在最里面的白色T恤已经湿透,贴在身上,淡粉色阔腿裤上也洇满了水痕。兼做化妆室与休息室的临时帐篷里,一些演员正在休息,每个人都是从头到脚湿透,如同水里捞出来的一般。化妆台旁一个大茶桶里装着的六月霜茶,已经空了一半。“热一点没关系,台下百姓们看得开心,我们心里也高兴。”一位演员摇着扇子,笑眯眯地说。
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在梨园行里,有“歇夏”的传统,就是因为戏服太过厚重,夏季演出太辛苦。不过,随着调腔越来越受群众欢迎,每年的演出场次也渐渐多起来,只要群众有需求,无论严寒酷暑,他们都会把大家喜闻乐见的剧目送到田间地头。“老话说,‘夏练三伏’,接下来,我们还打算利用夏季,加强演员们的业务培训,扎实基本功,抓紧创排新剧目,为百姓烹制更多的‘文化大餐’。”
本站文章除注明原创外均整理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radefollowme.com/ccl/2328.html